7月31日,意大利《外交报》刊载贾桂德大使在《环球时报》英文版上的专访,全文如下:
一、近期,海关总署署长俞建华、中联部部长刘建超、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分别访问意大利,与包括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在内的各界代表交流合作意见,签署合作文件。您如何评价此次部长级别的密集访问取得的成果?对促进当前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贾桂德大使:中方三位部长近期率团访意,是两国加快落实去年11月领导人巴厘岛会晤重要共识的系列举措。访问期间,意方对中方代表团予以热情欢迎和接待,释放出意方致力于对话交流、推进务实合作的积极信号,中方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此次系列访问对促进中意关系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是会见范围广泛。参议长拉鲁萨、副总理兼外长塔亚尼、农业部长洛洛布里吉达、卫生部长斯基拉齐和前总理达莱马、民主党全国书记施莱因等政要以及意议会、工商和智库人士代表与中方会晤座谈,气氛热烈友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二是交流议题多样。相关对话既包括双边关系和外交政策、中方重大国际倡议以及地区国际热点问题等宏观议题,也有水果输华、农食产品检验检疫、通关便利化、直属海关间合作、食品生产企业在华注册以及农业技术分享、农机经贸合作和美丽乡村经验交流等具体课题,充分体现了双方加强相互了解、照顾彼此关切的意愿;三是共识成果丰富。双方一致表示,中意互为战略伙伴,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政党、立法机构、工商界、智库、地方、人文交往,深化经贸投资、绿色转型、农业、旅游等领域务实合作,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意、中欧关系取得更大发展。双方还签署了意鲜梨输华议定书和加强关际合作保障供应链互联互通的《联合声明》。可以说,本次系列访问发挥了增信释疑、促进务实合作的积极作用,为下阶段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走深走实注入了新动力。
二、中国和意大利互为重要贸易伙伴。2022年,中意贸易额达778.84亿美元,同比增长5.4%,表明两国经济仍高度互补,双边经贸合作仍具强劲韧性。您如何看待双边的互补性?对今年的双边贸易发展有何预期?
贾大使:中意经贸关系近年不断向好发展,双边贸易额连续三年创新高,今年前5个月意对华出口大幅增长58%。两国产业结构各具特色。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综合性优势。自中国进口的高性价比生活消费品和电子产品等有助于抑制通胀,原材料、工业半成品等则是意企控制成本、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意大利出口产品种类齐全,高附加值产业在国际上竞争力较强,对华出口以机械设备、汽车、生物医药、高端服装等为主。随着中国新增需求动能的不断累积,更多意优质产品进驻中国市场,有助于不断丰富中国14亿消费者的选择。
今年,中意双边贸易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根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报告,意大利经济第一季度表现积极,超过了欧盟其他经济体。意中理事基金会调查显示,84%的意大利企业积极看待中意经贸关系及发展前景。中意在绿色经济、生态建设、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希望双方能抓住机遇,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充分用好各类互利合作机制,维护并加强贸易合作,挖掘新产业、新业态合作潜力。我对此抱有充分信心。
三、您认为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意大利企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意大利企业该如何抓住这一合作窗口?
贾大使:中国一贯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推动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环境会越来越好、服务会越来越优。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发展基础雄厚,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中国市场准入已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从最初的190项缩减至27项,制造业已完全放开,服务业开放正加快进行。中国将进一步对标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等举措,让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各国企业共享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制度红利。中国市场的“升级换挡”一方面能吸引更多意优质高端品牌入驻,让适销商品进入更多消费群体的视野;另一方面,随着两国共同加快推进经济低碳和数字化转型,相关企业完全可以把握机遇,在数字金融、物联网、新能源、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强合作,用好新商机、实现新发展。
近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李强总理出访欧洲并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诸多跨国企业高管竞相访华,对中国机遇投下“信任票”。不少意大利工商界人士近期向我表示看好中国发展潜力,认为意大利不应也不可能放弃中国这一重要且极具活力的市场。不少意企业积极参与中方举办的重大国际展会,这正是“在商言商”的正确举措。希望并相信中意两国企业能够继续发扬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推动自由贸易和投资作用,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为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四、意大利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七国集团国家。您如何评价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成果?近期,一些外界声音质疑意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政策,称意方并未从中获益,您对此有何回应?
贾大使:中意“一带一路”谅备是一份互利共赢的合作文件。谅备签署后,中意关系的战略水平进一步增强,意大利在中国外交关系中的优先地位、中意关系在中欧关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双边各领域务实合作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利好效应明显。中意双边贸易额连年创新高,今年意对华出口增势亮眼;两国合建的首艘大型邮轮成功试航,6艘邮轮合建项目总额近50亿美元;意法半导体在中国合资建厂,总价高达32亿美元;意多次优先受邀参加中国重要国际展会,曾是进博会主宾国,今年作为消博会唯一主宾国高水平参展;中意签署涉意农产品检验检疫文件共9份,数量位居欧洲国家前列;意成为最受中国游客欢迎的赴欧旅游目的地国,意绘画、歌剧等众多在华文博艺术展广受欢迎;疫后全球首个赴华夏令营项目、上海等两国学生交流备受关注和好评,中国来意留学生持续上升至2.9万人,意在华留学生约有6000人。在两国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务实合作和可视成果还在持续增加。谅备“无用论”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不言自明。
五、明年是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这为中意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回顾过去近20年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显著的合作成就。请问您认为有哪些值得赞赏的合作成就?此外,为了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双方应该采取哪些努力?
贾大使:2004年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双方政治互信水平不断提升,两国元首数次互访,为双边关系把舵定向;政府、立法机构等高层往来频密;两国建立起总理定期会晤机制、财长对话机制、中意政府委员会、经济合作混委会、科技创新合作周、文化合作机制等高级别、多领域的重要对话机制,全方位带动双边务实交流合作;双方数次签署旨在加强合作的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备更成为两国长期互尊互信、互利共赢的成果结晶。在高层往来和机制平台引领和推动下,中意双边经贸额从2003年的117亿美元跃升至去年的近780亿美元,中意双向投资快速增长;意发行价值10亿元的熊猫债,是首单由欧盟国家促进机构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中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上搭载意方高能粒子探测器,为地震预警、防灾减灾发挥积极作用;两国船舶制造、海上风电、第三方市场合作等项目收获系列可视成果,更多优质意农食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接棒”冬奥、冰雪产业和旅游合作方兴未艾。
下阶段,双方应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两国领导人此前达成的系列重要共识。一方面,不断推动更高水平的政治互信,理解和支持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实现更多高层互动,加强各层级对话交流,用好用足相关对话机制,更新落实具体领域的合作计划;另一方面,继续着眼服务于两国人民福祉的合作交流,在既有良好合作基础上,共拓高端制造、清洁能源、航空航天和第三方市场等领域合作增长点,传承发扬两国传统友好、加强两国民心相通。我相信,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未来之路将更加光明。
六、近期欧盟掀起所谓“去风险”讨论,并被部分反华政客不断炒作。您如何评价?在您看来,中欧“去风险”的呼声是否对中意正常经贸合作产生影响?
贾大使:相互依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处于关键阶段,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至关重要。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近日表示,中国作为欧盟的重要伙伴这一定位十分清晰和确定,欧方愿同中国保持强有力的接触,愿探讨加强双方的政策对接,强调欧中“脱钩”不现实也不可能,“去风险”绝非针对中国。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欧方对“去风险”的认知是理性客观的。中方始终支持欧盟坚持战略自主,愿同欧方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中欧应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共同推进全球化进程,共同维护自由贸易体系,共同反对保护主义,共同抵制单边霸凌,尤其要警惕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工具化,使“去风险”变成“脱钩断链”的代名词。
中国致力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向世界分享超大规模市场机遇,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基础上与各国开展经贸投资合作。一段时间以来,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的企业纷纷扩大对华经贸投资合作,包括半导体、化工产业和飞机、船舶、汽车等高端制造领域,充分说明欧洲工商界普遍看好中国发展机遇,对什么是真正的风险、风险源头在哪里心中有数。中意经济互补性高,均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发展阶段,新领域、新业态的经贸合作空间广阔、前景可期。相信意方能与中方一道,维护经贸投资合作势头和产供链稳定,为对方企业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这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