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郑璇临时代办接受《欧亚》杂志专访
2022-12-20 16:12

2022年12月20日,郑璇临时代办接受意大利《欧亚》杂志专访,内容如下:

一、中共二十大不久前闭幕。会议为中国未来发展制定哪些指导方针和原则?

郑: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此次会议。

十年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大特征。中国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

此次大会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不仅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也为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注入动力。二十大报告明确表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对于希望了解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的人来说,二十大报告就是一把“金钥匙”。

二、2022年是意大利中国文化和旅游年。近年来,中意两国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哪些进步?仍有哪些需要克服的障碍?

郑:在中意文化合作机制框架内,两国文旅部门始终保持密切沟通,持续推进文明互学互鉴,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文化交流模式,并在今年中意文化和旅游年收获积极成果。“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主席和马塔雷拉总统共致贺函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上海“意大利世界文化遗产摄影作品展”、北京冬奥闭幕式上中意顺利完成冬奥会“交接棒”等活动将两国紧密相连,帮助民众走进和感受辉煌灿烂的中意文化。此外,剧院、艺术节、美术馆、博物馆和图书馆领域一系列精彩演展和文化交流项目应接不暇,为两国民众轮番献上文化艺术盛宴。

不久前,我曾走访罗马国立康德高中,惊喜地发现其语言高中自2018年开设中文课以来,高一至高五已有十个班级共250名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意大利年轻一代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喜爱令我动容。同样,意大利也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在意中国留学生已超2.5万人,疫前在华意大利留学生也有6000人。目前中意两国直航航班已恢复到每周13班。相信随着未来两国人员往来逐步畅通,中意人文交流将再掀热潮。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文明激荡,交融与交锋并存。中意同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完全可以从悠久灿烂的文明智慧中汲取充分经验,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创开放包容的双边关系。尽管中意文旅年已接近尾声,我坚信两国文化合作必然不止于此,而是能够不断超越向前。

三、中意关系的标志之一是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我们注意到自新冠疫情暴发至今,中欧互联互通放缓。您对此有何看法?是因为美国试图在东西方间再挑起一场新“冷战”才导致中国向东撤退吗?

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开放、廉洁、绿色理念,致力于实现可持续、惠民生、高标准目标,9年多来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互利合作平台,匈塞铁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等一批中欧基础设施合作成果就是最好例证,为沿线国家民众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中方一直主张,中欧的各类互联互通倡议之间可以开展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携手促进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推动欧亚大陆加快振兴发展。面对新冠疫情、经济复苏乏力和动荡安全形势的交织叠加影响,被誉为“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仍逆势增长,至今已打通82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的204个城市,累计开行6万多列,运输货值合计超2900亿美元,为促进亚欧各国经贸往来、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近期的中德汉堡港合作更可成为中欧间增进互信、开放合作的积极案例。中欧互联互通应只有“进行时,而不是过去时

中共二十大释放出的一个强烈信号就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动荡的世界需要冷静与理性,更需要对话与合作。中方坚决反对“新冷战”,也不存在“向东撤退”的问题。相信欧盟将坚持战略自主,共同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希望有关国家摒弃冷战零和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为维护全球和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四、《民法典》、外商投资保护和营商环境深刻变革等举措的推行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意愿。这些措施实施后,外方合作伙伴释放了相互合作还是对华封闭的信号?

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外商投资法和营商环境改革等法律条款、政策举措的出台,是中国政府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政府依法鼓励和促进外商投资,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规范外商投资管理,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积极举措。

事实上,中国自2020年以来已成为欧盟的最大货物贸易伙伴,去年中欧贸易总额首次超过8000亿美元,双向投资也不断增长。今年1-8月,欧盟对华投资增长123.7%(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这均表明包括欧盟在内的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希望不断深化对华投资合作。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习近平主席11月4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致辞并强调,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将推动各国各方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共享制度型开放机遇,共享深化国际合作机遇。中国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更多正能量,亦将为中欧深化经贸合作注入新动力。我们愿与欧方继续共享发展机遇,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促进中欧经贸合作健康稳定发展。

五、台湾问题是目前中国最棘手的地缘政治问题之一,并且持续受到国际舆论关注。您认为该如何尽快和平解决该问题?

郑:今年8月,中国政府发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进一步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事实和现状,有力回击了所谓“台湾地位未定”的谬论,有力驳斥了各种“台独”史观和谎言。

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经纬清晰、法理事实清楚。公元230年的《临海水土志》留下关于台湾最早的记述;宋元以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在台湾先后建立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1885年,清朝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近代以后,台湾遭日本殖民半个世纪。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包括1943年《开罗宣言》、1945年《波茨坦公告》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法文件,都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中国从法律和事实上收复了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在中国这一国际法主体没有发生变化情况下的政权更替,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没有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

在国际层面,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不仅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彻底解决了包括台湾在内全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而且明确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只有一个,不存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问题。实践中,联合国对台湾使用的称谓是“台湾,中国的省”。

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国家恶意曲解联大第2758号决议,散布“2758号决议未解决台湾地位”的谬论,试图虚化、掏空一个中国原则,纵容、支持‘台独’分裂活动,借此遏制中国和平稳定发展。还有人歪曲概念,有意拿乌克兰问题同台湾问题类比,这种做法缺乏历史常识,也不符合事实。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中国只有一个,两岸同属一国,这就是台湾自古到今的现状。无论“台独”分裂势力如何篡改歪曲历史事实,如何包装“台独”分裂图谋,都不可能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历史和法理事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凡有一线和平解决的可能,我们都将付出百倍努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是一个和平的方案、民主的方案、善意的方案、共赢的方案,以此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将给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巨大机遇,将给广大台湾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必然我们绝不会为“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留下任何空间。


发表于《欧亚》杂志2023年1月刊

(https://www.eurasia-rivista.com/negozio/lxix-il-conflitto-dei-gasdotti/#1661011244753-b999d0b3-1cf2)

分享到: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